青龍古鎮,原名青蒿嘴,“以其地產青蒿”而得名,于春秋時期初創,明清初具規模,康乾之后達到輝煌,是一處集軍事重鎮、商貿集鎮、農耕老鎮、民俗名鎮于一體的歷史文化古鎮。
古鎮位于太原城北十八公里、陽曲縣城南四公里處,坐落在太原通往大同、內蒙古的交通要道左側,隨著明清之際晉商的崛起和鼎盛,翻開了全新的一頁。明代萬歷年間,原居住在青蒿嘴以北兩公里處王家莊的王氏先人,在生意日益紅火、字號不斷增多,秉承“官道通,百業興”的古訓,合族遷居緊鄰縱貫三晉南北千古驛道的青蒿嘴,買房置地,大興土木,廣開店鋪,再圖發展。清嘉慶年間,村中王氏族人王繩中(出生于乾隆八年),為大清捐銀百萬兩,獲皇家償賜 “百萬紳中”匾額一塊和繡有“青龍”圖案的大旗一面,示意滿漢一家,從此菁蒿嘴便更名為“青龍鎮”;王家成為當地官宦云集(三——五品官員多達130多位),商鋪遍布全國各地的官商富賈,發跡后的王家便在家鄉依其南北5華里上下起伏、左右彎曲的地形,仿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構筑手法,東建文昌祠、西設龍王廟,北筑鳳頭寨,形成東文西武、南龍北鳳、龍鳳呈祥的龍狀總體布局。
青龍古鎮歷經三百余年,至清道光年間,已經變為形如巨龍、構建雄偉、店鋪林立、客棧遍布、商賈云集、百業俱興的商貿集鎮,古鎮內堡寨相連、地道相通、庭院重深、棟宇連綿、亭臺相望、樓閣高聳,成為歷史上聞名北方橫扼太原南北的軍事重鎮。
|